发布时间:2025-09-03 10:30:29 文章编辑:药队长 推荐人数:1
问题未解决?真人1对1答疑
9月2日,在一项II期研究中,177Lu-DOTATATE的耐受性普遍良好,且在进行性转移性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。尽管该药物可能引发儿茶酚胺释放综合征等严重副作用,但在多数情况下,通过充分的预处理可实现安全管理。
这项仍在进行中的研究的中期分析显示,该药物具有显著活性;其临床结局优于其他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的全身治疗药物。上述观点来自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下属国立癌症研究所(NCI)癌症研究中心分子影像科的弗兰克・I・林(FrankI.Lin)博士及其团队,他们于2025年8月19日在《临床肿瘤学杂志》(JCO)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。
研究作者在背景介绍中指出,转移性疾病(定义为在嗜铬细胞生理不存在的部位出现嗜铬细胞瘤)在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%。这种疾病目前仍无法治愈,且致死性强——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6.7年,5年生存率为37%。
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(sunitinib)和卡博替尼(cabozantinib)近期被证实对该疾病具有治疗活性,但转移性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,且目前仅有一种FDA批准的治疗药物。因此,迫切需要前瞻性数据,以推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获得监管机构批准。
在《临床肿瘤学杂志》发表的最新文章中,作者报告了一项由研究者发起、前瞻性、单中心、两阶段SimonII期研究的第一阶段结果。该研究由NCI开展,旨在评估177Lu-DOTATATE对进行性、SSTR阳性转移性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的疗效。
在这项两阶段SimonII期研究的第一阶段,研究团队前瞻性纳入了36例符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.1版(RECISTv1.1)、且在12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的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,并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队列(SDHx突变型vs疑似散发性,每个队列18例)。所有患者均接受了4个周期的177Lu-DOTATATE治疗。
主要研究终点为治疗开始后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(PFS);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安全性、总生存期(OS)、缓解率、影像/血清生物标志物变化及降压药物使用剂量减少情况。
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,177Lu-DOTATATE对转移性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具有明确治疗活性。该研究的入组工作耗时5年,中期分析又历时7年,其结果或可成为支持177Lu-DOTATATE获批用于治疗这种罕见癌症的有力证据。
177Lu-DOTATATE在嗜铬细胞瘤/副神经节瘤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,与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相似;两者间的差异可能源于转移灶分布的不同。尽管可能发生儿茶酚胺释放综合征,但通过治疗前使用降压药物,必要时在ICU加强监测并使用静脉降压药物,可减轻该副作用的影响。